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梅林戏
2015-06-09 来源:福建文化纪念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泰宁历史悠久,人文发达,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公元958年建县,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曾有“一门四进士、隔河两状元、一巷九举人”之盛况,历史上共出了2位状元、54名进士、101位举人,朱熹、李纲、杨时等历史名人曾在此读书讲学。正因为这里一度文声鹊起,民间兴起的文艺活动极其繁荣。在雅、俗文化交融的特定环境下,戏剧及传唱文艺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梅林戏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明清时期,泰宁的梅林村村民,每逢大事即邀请徽班来村里演戏助兴。由于村民酷爱戏曲,平时也进行一些以道士腔为主的演唱活动,很是活跃。

清朝乾隆年间,泰宁县朱口梅林村有一寡妇周氏,家境富裕。有一年过生日,聘请浙江的徽班来家连演数日为其贺寿。后来周氏为了能常看到戏,筹钱聘请徽班艺人为家乡子弟传艺。从此,梅林乡人以学戏为一大乐事,在梅林及邻村,人人都能唱几段梅林戏。当时流传一首民谣:“梅林十八坊,十个子弟九担箱,敲起叮咚鼓,唱起摩郎腔,茅担抬石臼,抬到段中央,搭起土戏台,唱到大天光”。此后代代相传,先后成立民间各类职业和业余班子,其中“福庆班”、“火贤班“曾名盛一时,演出市场远拓至浙江温州、江西各地。

解放后,民间业余剧团活动频繁,1959年泰宁首届文艺会演,朱口业余梅林戏剧团演出的传统折子戏《报花名》参加会演后,引起了县

里高度重视,并以此曲牌编排了《敬酒》,参加省文艺调演,引起省里专家及省文化局领导重视,福建省戏研所派专家速赴泰宁,组织人员挖掘整理出散落民间的脚本800多个、音乐曲牌100多个。1960年成立梅林戏剧团。文革期间大量资料被烧毁。1980年恢复梅林戏剧团。1983年梅林戏剧团又组织人员到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对梅林戏曲牌、声腔进行对比考据、调查研究,编写成一本《梅林戏音乐集》,该集收录了梅林戏曲调100余个。1992年梅林戏剧团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在被选拔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中,新编梅林戏《贬官记》获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黎秀珍获优秀表演奖;1996年《关公怒》获省第20届戏剧会演剧目奖、导演奖、编剧奖;2002年《求骗记》获省第22届戏剧会演剧目奖、导演奖、编剧奖、音乐设计奖。2004年小戏《冤家》获首届“国际小戏艺术节”银奖。基本内容:  

梅林戏保留了徽班早期的艺术特色,吸收了闽西北山歌小调、道教音乐,风格粗犷、多样。早期的梅林戏唱词、道白采用本地土官话。伴奏乐器有文、武乐,文乐有:胡琴、三弦、琵琶、月琴、大梅花、小梅花、竹笛。武乐有:大鼓、战鼓、叮咚鼓、太平鼓、平锣、小锣、大小铙、钹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