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大腔戏
2015-06-08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分页区域:永安市青水乡

历史渊源:

丰田村古称大坪洋,属丰田堡27都,全村有98户,420人,系一个大族群,多为熊姓,少数邢姓。据《熊氏家谱》记载,熊氏家庭的迁徒,是由于熊氏先祖楚王熊绎被先秦兼并后,其王室宗亲为避战乱,由中原湖北江陵迁徙至江西省石城县,后由江西石城沿路游猎迁徙至福建省永安青水丰田海拔1045公尺高的深山老林里。

据《熊氏家谱》记载:“太祖江西石壁掘花开枝蒙来邵武府建宁县地名早溪开来”。“元朝泰定二年乙丑(1325年)岁次丰田居处”。

据江西《石城县志》记载:“宴会、赛神,则惟在城,八月之城隍庙,在乡九月之柏中里,高田将军庙,演戏浃旬,为最盛。只要天下稍平,每逢新年、秋后祭祀、赛神、修谱、打醮,必有盛会。其间地方乡绅常出面集资,请来戏班演戏,以禳灾求福,士庶同乐。”

又据清乾隆石城《王志》记载:“自二月至五月初旬,每祠演剧,不论祭祖多寡,各祠以无剧为辱,各房又以剧为荣,以至优人杂沓,多至六、七班……”

从以上熊氏族谱和石城县志记载说明,熊氏家庭随政争下野的达官士族,或避战乱,或逃荒,举家背井离乡,辗转徙居南方,随之,也把各地文化随着迁徙带到南方。当时的江西石城,是政治、经济、文化较繁荣的地方,到处是歌乐升平。作为永安丰田的熊氏家庭从江西石城迁徙永安期间,受江西石城歌乐升平的影响,从而为永安丰田大腔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如丰田村大腔戏已故老师熊德树介绍说:熊氏家庭后裔熊十三公自元朝泰定二年从江西石城沿路游猎来到丰田

田。到了明景泰年后,其后裔熊明荣每年必赴江西石城祭祖,祭祖期间,也参与当地赛神禳会,观看了各种演出,激起了熊明荣对戏剧的极大兴趣,兼而跟师学杂戏,返丰田村后,逢年过节,便邀族人在村头、祠庙、搭台自唱自娱。由于丰田村地处偏远的高山地区,交通闭塞,戏班很难到达,为迎神赛会,祭祖祈福,熊明荣便把在石城学来的杂戏,与当地山歌、小调、道士音乐相结合,自办起丰田大腔戏班。

从丰田村大腔戏班的产生,说明了我国戏曲最早发源于民间的社祭赛会,许多职业艺人大多数来自农村,是由业余的农民演员逐渐转化的。同时,也说明了一些古老的戏曲剧种除了师承家传的源流外,也受到当地方言、风俗习惯、故事传说的影响,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声腔。

大腔戏的产生、发展,经历了明朝景泰年间的产生、形成期,有清一代至民国的成熟兴旺期;建国初至“文革”的延续期;“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文革”结束后的复苏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今的重新发现及抢救、弘扬、振兴期。大起大落,历经艰难,顽强生存,五百多年来未曾中断、衰亡,引起国内外戏剧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因而被冠以“戏剧活化石”的美名。

基本内容:

作为弋阳腔一个支派的大腔戏,其唱腔属弋阳腔系。它在整个形成与发展中,既保留弋阳腔“其节于鼓,其调喧”的高吭、粗犷的风格,又保留着“徒歌与帮腔”的古老演唱形式,同时也保留弋阳腔“字多腔少,一泻而尽”的直率奔放、引吭高歌特点,以及弋阳腔的“向无曲谱,只沿土俗”“曲牌联套”“滚调”等原来声腔的一些共性特征。同时,大腔戏在形成与发展中,由于善于与当地山歌、民歌、道士腔相结合,又具有“错用乡语”“顺口而歌”“改调而歌”“随心令”等个性特色,开辟中国戏曲舞台上别具一格的戏曲唱腔。

相传大腔戏原有唱腔曲牌和唢呐吹牌有一百余首。现保存在青水丰田村大腔戏业余剧团的中华民国丁巳柒年抄写的《连岛传集样排甫》工尺谱手抄本共有72支。同时,在大腔戏老艺人家中还发现大腔戏吹牌唱腔曲牌30余支,每支曲牌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有的曲牌虽名称不同,但旋律大同小异,现存的曲牌中,有的仍保留着原有曲牌名。如〔清水令〕、〔一江风〕、〔哭相思〕、〔江儿水〕、〔折桂令〕、〔步步娇〕、〔雁而落〕、〔观花牌〕、〔和顺牌〕、〔拜别牌〕、〔五更里〕、〔点将牌〕、〔奏朝牌〕等。

大腔戏的唱腔为曲牌体,在曲牌中,节拍速度变化原则为“散-正-散”和“慢-紧-慢”。多数曲牌演唱方式是:叫唱-锣鼓-散板-正板-尾腔。正板是唱腔中的核心部分。用斩头去尾留中心,或留头留尾去中心的方法联成新曲是大腔戏唱腔常用的手法。如花柳戏(折子戏)《闹宫连逼反》中的“起解”唱段,即由〔清水令〕、〔步步娇〕、〔折桂令〕、〔江儿水〕、〔雁儿落〕5首曲牌中的不同乐句联缀而成。

大腔戏唱腔中的许多曲牌在实际演唱中都有一定的起腔和收腔程式。起腔分为全散起(全句散唱)、半散起(前半句叫白,后半句散唱)和正板起三种。

收腔主要分两,一为单收,即结尾句的唱词不作任何重复;二为重收,即全部或部分重复演唱词。

大腔戏唱腔的旋律朴素、腔调高亢、粗犷、旋律起伏大,常出现8度以至10度以上的大跳。

大腔戏唱腔存有弋阳腔字多腔少、一泄而尽的特点,但在句、逗间常有拖腔出现。拖腔有长拖腔和短拖腔,短拖腔较为常用。大腔戏唱腔的唱词中和拖腔腔尾常加上“呀、啦、嗳、罗、噢、哟”、“嗳呀”、“咿呀”等衬词。

大腔戏在演唱上尚有弋阳腔“不被管弦,锣鼓助节。一人启口,众人帮腔”的特点。多为同台演员和乐手相帮。有帮全句的,有帮句尾的,也有帮重复句的。句尾帮腔多从该句唱词倒数第三字、第二字或第一字加入,分别称为三字帮、二字帮

和一字帮。帮腔时还根据不同剧情和舞台气氛分字帮和腔帮。字帮,即与角色演员同唱一样字句:腔帮即用衬字相帮,无具体词句。此外,尚有徒歌清唱不帮腔的。

大腔戏行当分为“四门九行头”。四门:即生、旦、净、丑,九行头:即正生、小生、副生(末)、正旦、小旦、夫旦、大花、二花、三花。“四门九行头”均由男演员扮演。净、丑用本嗓(大嗓)演唱、小生、小旦用假嗓(小嗓)行腔,男女演唱不分宫调。但各行当用腔和行腔有一定要求,艺人们拟之口诀为:“旦阴、生阳、大花昂、二花赤、老外(即老生)冇(pàn)、三花唱来有快慢。”意:小旦用小嗓,行腔自如委婉;小生用小嗓,声音明亮而清爽;大花用大嗓,唱得高亢又激昂;二花用喉嗓,声音带刺感;老外用鼻音,慢唱而空泛;三花演唱时,可以有快慢变化。

大腔戏唱腔的词格除少数曲牌如〔和顺牌〕、〔诉牌〕、〔红绣鞋〕为齐言句式外,多为长短句。

大腔戏语音属中州韵,当地称“官话”。由于流行于偏僻山区,错杂俚语,道白时,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念成平声。有时唱词声韵的平仄还可以互相调换和改变。

大腔戏唱腔属五声调式。角调式和羽调式用的最多,商调式和徵调式次之,宫调式最少。

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

丰田大腔戏采用的乐器除唢呐、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外一律自制。其主要乐器唢呐和习、鼓的制作材料及流程如下:

(一)乐器及打击乐的制作

1、大锣、小锣、大钹、小钹为青铜制造。

2、唢呐,长60厘米,唢管直径4厘米,喇叭口直径20厘米、古引子,长20厘米,引管直径3厘米,喇叭口直径10厘米,唢、引管用防裂硬木质掏空而成,由唢子、铳尖、度气盘、唢呐管、敞子五大主件构成。

唢子用大麦杆、野麦杆,或干笋壳加工,更持久耐用,铳尖为铜制圆管,度气盘为圆形薄片,可用金属片,也可用纸板,还可用塑料、橡胶片之类的广泛材料,唢呐管为娇贵厚重硬木镂空成圆管,敞子(学名喇叭)主要以青铜皮(现代也用铝、铁皮薄板片)压铸制成。

3、大鼓(洋鼓、软鼓),直径50厘米,高约20厘米,鼓桶(中肚稍宽,两面窄小相等),用原始天然杉木制板粘胶而成圆桶,两面须干牛皮用水浸泡柔软箍于两瑞面,用炒干的竹钉将牛皮撑紧沿鼓壁边缘牢固钉上,鼓桶上黑漆两面牛皮,一面红黑色八卦图,另一面红黑环。

4、硬鼓(堂鼓),直径30厘米,桶厚4厘米,红杜、铁杜、扎木和硬质木,肚面厚重,蒙单面牛皮或野猪皮,用炒竹钉沿边缘撑紧牛皮钉固,保持响度。

5、木哒,硬木制作,长20厘米、宽8厘米、厚6厘米,中间掏空呈刀鞘状,音质生硬清脆。

(二)主要道具制作材料及流程

1、大刀、矛枪、剑原始杉木制作。

2、鞭,楮木制作。

3、门棍,柒木制作。

4、弓箭、马鞭、朝笏毛竹制作。

5、锣槌、梧桐木制作。

6、戏箱笼,长1.2米、宽60厘米、高70厘米,(铜扣装饰),竹篾制作,梧桐油或现代清油,漆本色。

传承谱系:

濒危状况:undefined

正文:

作为弋阳腔一个支派的大腔戏,其唱腔属弋阳腔系。它在整个形成与发展中,既保留弋阳腔“其节于鼓,其调喧”的高吭、粗犷的风格,又保留着“徒歌与帮腔”的古老演唱形式,同时也保留弋阳腔“字多腔少,一泻而尽”的直率奔放、引吭高歌特点,以及弋阳腔的“向无曲谱,只沿土俗”“曲牌联套”“滚调”等原来声腔的一些共性特征。同时,大腔戏在形成与发展中,由于善于与当地山歌、民歌、道士腔相结合,又具有“错用乡语”“顺口而歌”“改调而歌”“随心令”等个性特色,开辟中国戏曲舞台上别具一格的戏曲唱腔。

相传大腔戏原有唱腔曲牌和唢呐吹牌有一百余首。现保存在青水丰田村大腔戏业余剧团的中华民国丁巳柒年抄写的《连岛传集样排甫》工尺谱手抄本共有72支。同时,在大腔戏老艺人家中还发现大腔戏吹牌唱腔曲牌30余支,每支曲牌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有的曲牌虽名称不同,但旋律大同小异,现存的曲牌中,有的仍保留着原有曲牌名。如〔清水令〕、〔一江风〕、〔哭相思〕、〔江儿水〕、〔折桂令〕、〔步步娇〕、〔雁而落〕、〔观花牌〕、〔和顺牌〕、〔拜别牌〕、〔五更里〕、〔点将牌〕、〔奏朝牌〕等。

大腔戏的唱腔为曲牌体,在曲牌中,节拍速度变化原则为“散-正-散”和“慢-紧-慢”。多数曲牌演唱方式是:叫唱-锣鼓-散板-正板-尾腔。正板是唱腔中的核心部分。用斩头去尾留中心,或留头留尾去中心的方法联成新曲是大腔戏唱腔常用的手法。如花柳戏(折子戏)《闹宫连逼反》中的“起解”唱段,即由〔清水令〕、〔步步娇〕、〔折桂令〕、〔江儿水〕、〔雁儿落〕5首曲牌中的不同乐句联缀而成。

大腔戏唱腔中的许多曲牌在实际演唱中都有一定的起腔和收腔程式。起腔分为全散起(全句散唱)、半散起(前半句叫白,后半句散唱)和正板起三种。

收腔主要分两,一为单收,即结尾句的唱词不作任何重复;二为重收,即全部或部分重复演唱词。

大腔戏唱腔的旋律朴素、腔调高亢、粗犷、旋律起伏大,常出现8度以至10度以上的大跳。

大腔戏唱腔存有弋阳腔字多腔少、一泄而尽的特点,但在句、逗间常有拖腔出现。拖腔有长拖腔和短拖腔,短拖腔较为常用。大腔戏唱腔的唱词中和拖腔腔尾常加上“呀、啦、嗳、罗、噢、哟”、“嗳呀”、“咿呀”等衬词。

大腔戏在演唱上尚有弋阳腔“不被管弦,锣鼓助节。一人启口,众人帮腔”的特点。多为同台演员和乐手相帮。有帮全句的,有帮句尾的,也有帮重复句的。句尾帮腔多从该句唱词倒数第三字、第二字或第一字加入,分别称为三字帮、二字帮

和一字帮。帮腔时还根据不同剧情和舞台气氛分字帮和腔帮。字帮,即与角色演员同唱一样字句:腔帮即用衬字相帮,无具体词句。此外,尚有徒歌清唱不帮腔的。

大腔戏行当分为“四门九行头”。四门:即生、旦、净、丑,九行头:即正生、小生、副生(末)、正旦、小旦、夫旦、大花、二花、三花。“四门九行头”均由男演员扮演。净、丑用本嗓(大嗓)演唱、小生、小旦用假嗓(小嗓)行腔,男女演唱不分宫调。但各行当用腔和行腔有一定要求,艺人们拟之口诀为:“旦阴、生阳、大花昂、二花赤、老外(即老生)冇(pàn)、三花唱来有快慢。”意:小旦用小嗓,行腔自如委婉;小生用小嗓,声音明亮而清爽;大花用大嗓,唱得高亢又激昂;二花用喉嗓,声音带刺感;老外用鼻音,慢唱而空泛;三花演唱时,可以有快慢变化。

大腔戏唱腔的词格除少数曲牌如〔和顺牌〕、〔诉牌〕、〔红绣鞋〕为齐言句式外,多为长短句。

大腔戏语音属中州韵,当地称“官话”。由于流行于偏僻山区,错杂俚语,道白时,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念成平声。有时唱词声韵的平仄还可以互相调换和改变。

大腔戏唱腔属五声调式。角调式和羽调式用的最多,商调式和徵调式次之,宫调式最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