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大腔戏
2015-06-08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传承谱系:

濒危状况:undefined

正文:

作为弋阳腔一个支派的大腔戏,其唱腔属弋阳腔系。它在整个形成与发展中,既保留弋阳腔“其节于鼓,其调喧”的高吭、粗犷的风格,又保留着“徒歌与帮腔”的古老演唱形式,同时也保留弋阳腔“字多腔少,一泻而尽”的直率奔放、引吭高歌特点,以及弋阳腔的“向无曲谱,只沿土俗”“曲牌联套”“滚调”等原来声腔的一些共性特征。同时,大腔戏在形成与发展中,由于善于与当地山歌、民歌、道士腔相结合,又具有“错用乡语”“顺口而歌”“改调而歌”“随心令”等个性特色,开辟中国戏曲舞台上别具一格的戏曲唱腔。

相传大腔戏原有唱腔曲牌和唢呐吹牌有一百余首。现保存在青水丰田村大腔戏业余剧团的中华民国丁巳柒年抄写的《连岛传集样排甫》工尺谱手抄本共有72支。同时,在大腔戏老艺人家中还发现大腔戏吹牌唱腔曲牌30余支,每支曲牌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有的曲牌虽名称不同,但旋律大同小异,现存的曲牌中,有的仍保留着原有曲牌名。如〔清水令〕、〔一江风〕、〔哭相思〕、〔江儿水〕、〔折桂令〕、〔步步娇〕、〔雁而落〕、〔观花牌〕、〔和顺牌〕、〔拜别牌〕、〔五更里〕、〔点将牌〕、〔奏朝牌〕等。

大腔戏的唱腔为曲牌体,在曲牌中,节拍速度变化原则为“散-正-散”和“慢-紧-慢”。多数曲牌演唱方式是:叫唱-锣鼓-散板-正板-尾腔。正板是唱腔中的核心部分。用斩头去尾留中心,或留头留尾去中心的方法联成新曲是大腔戏唱腔常用的手法。如花柳戏(折子戏)《闹宫连逼反》中的“起解”唱段,即由〔清水令〕、〔步步娇〕、〔折桂令〕、〔江儿水〕、〔雁儿落〕5首曲牌中的不同乐句联缀而成。

大腔戏唱腔中的许多曲牌在实际演唱中都有一定的起腔和收腔程式。起腔分为全散起(全句散唱)、半散起(前半句叫白,后半句散唱)和正板起三种。

收腔主要分两,一为单收,即结尾句的唱词不作任何重复;二为重收,即全部或部分重复演唱词。

大腔戏唱腔的旋律朴素、腔调高亢、粗犷、旋律起伏大,常出现8度以至10度以上的大跳。

大腔戏唱腔存有弋阳腔字多腔少、一泄而尽的特点,但在句、逗间常有拖腔出现。拖腔有长拖腔和短拖腔,短拖腔较为常用。大腔戏唱腔的唱词中和拖腔腔尾常加上“呀、啦、嗳、罗、噢、哟”、“嗳呀”、“咿呀”等衬词。

大腔戏在演唱上尚有弋阳腔“不被管弦,锣鼓助节。一人启口,众人帮腔”的特点。多为同台演员和乐手相帮。有帮全句的,有帮句尾的,也有帮重复句的。句尾帮腔多从该句唱词倒数第三字、第二字或第一字加入,分别称为三字帮、二字帮

和一字帮。帮腔时还根据不同剧情和舞台气氛分字帮和腔帮。字帮,即与角色演员同唱一样字句:腔帮即用衬字相帮,无具体词句。此外,尚有徒歌清唱不帮腔的。

大腔戏行当分为“四门九行头”。四门:即生、旦、净、丑,九行头:即正生、小生、副生(末)、正旦、小旦、夫旦、大花、二花、三花。“四门九行头”均由男演员扮演。净、丑用本嗓(大嗓)演唱、小生、小旦用假嗓(小嗓)行腔,男女演唱不分宫调。但各行当用腔和行腔有一定要求,艺人们拟之口诀为:“旦阴、生阳、大花昂、二花赤、老外(即老生)冇(pàn)、三花唱来有快慢。”意:小旦用小嗓,行腔自如委婉;小生用小嗓,声音明亮而清爽;大花用大嗓,唱得高亢又激昂;二花用喉嗓,声音带刺感;老外用鼻音,慢唱而空泛;三花演唱时,可以有快慢变化。

大腔戏唱腔的词格除少数曲牌如〔和顺牌〕、〔诉牌〕、〔红绣鞋〕为齐言句式外,多为长短句。

大腔戏语音属中州韵,当地称“官话”。由于流行于偏僻山区,错杂俚语,道白时,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念成平声。有时唱词声韵的平仄还可以互相调换和改变。

大腔戏唱腔属五声调式。角调式和羽调式用的最多,商调式和徵调式次之,宫调式最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