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大腔戏
2015-06-08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从以上熊氏族谱和石城县志记载说明,熊氏家庭随政争下野的达官士族,或避战乱,或逃荒,举家背井离乡,辗转徙居南方,随之,也把各地文化随着迁徙带到南方。当时的江西石城,是政治、经济、文化较繁荣的地方,到处是歌乐升平。作为永安丰田的熊氏家庭从江西石城迁徙永安期间,受江西石城歌乐升平的影响,从而为永安丰田大腔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如丰田村大腔戏已故老师熊德树介绍说:熊氏家庭后裔熊十三公自元朝泰定二年从江西石城沿路游猎来到丰田

田。到了明景泰年后,其后裔熊明荣每年必赴江西石城祭祖,祭祖期间,也参与当地赛神禳会,观看了各种演出,激起了熊明荣对戏剧的极大兴趣,兼而跟师学杂戏,返丰田村后,逢年过节,便邀族人在村头、祠庙、搭台自唱自娱。由于丰田村地处偏远的高山地区,交通闭塞,戏班很难到达,为迎神赛会,祭祖祈福,熊明荣便把在石城学来的杂戏,与当地山歌、小调、道士音乐相结合,自办起丰田大腔戏班。

从丰田村大腔戏班的产生,说明了我国戏曲最早发源于民间的社祭赛会,许多职业艺人大多数来自农村,是由业余的农民演员逐渐转化的。同时,也说明了一些古老的戏曲剧种除了师承家传的源流外,也受到当地方言、风俗习惯、故事传说的影响,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声腔。

大腔戏的产生、发展,经历了明朝景泰年间的产生、形成期,有清一代至民国的成熟兴旺期;建国初至“文革”的延续期;“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文革”结束后的复苏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今的重新发现及抢救、弘扬、振兴期。大起大落,历经艰难,顽强生存,五百多年来未曾中断、衰亡,引起国内外戏剧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因而被冠以“戏剧活化石”的美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