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种类 > 正文
屏南四平戏
2015-06-08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网 责任编辑:郑思楠

明代四平腔,为弋阳腔所衍变而成,其年代约在嘉靖至万历间,形成四平腔的地点有各种说法,从其流行情况分析,江苏、安徽为其发祥地。四平腔的情况,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述之甚详,据该书云:“南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宴会小集,多用散乐.……大会则用南戏。其始止二腔,一为弋阳,一为海盐。弋阳则错用乡语,四方士客喜闻之,……后则又有四平,乃稍变弋阳,而令人可通者。"弋阳腔属于高腔,其声腔特点为"其节以鼓,其调喧。"(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不入管弦,亦无腔调,如今弋阳腔也,(明?杨慎《长庵诗话》)"句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腔。"(明?凌蒙初《谭曲杂答)》"字多音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众人接腔,名为一人,实为众口。"(清?李渔《闲情偶寄》)因弋阳腔的伴奏仅有锣鼓,故冯梦龙《三遂平妖传?序》中亦说其"如弋阳劣戏,一味锣鼓了事。"由于弋阳腔为适应在南京等都市的演出。经文人的加工,向雅化方向发展,由之产生"稍变",被士大夫认为"令人可通",从而在南京等地流传开来。明人胡文焕《群音类选》所收录之"诸腔类"剧目,即有四平腔剧目,其于书中注明"如弋阳、青阳、太平、四平等腔是也。"这些弋阳腔和四平腔的声腔特性与剧目均在福建屏南等地四平戏剧种中遗存。经戏曲专家论证,屏南四平戏即源于明代四平腔。 

四平腔传入福建的时间,因文献无征,难以查考,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闽人蔡  《官音汇解释义》中说到“做九甲(角),唱四平”。而明代台湾诗人黄茂生《迎神竹枝词》说到"神舆绕境闹纷纷,锣鼓咚咚彻夜喧;第一恼人清梦处,大吹大擂四平昆。”明代台湾属福建省的一个府,其"四平昆"的流传与福建有关,也是福建流行四平腔的一个重要证据.屏南流传四平戏,是明代四平腔在福建普遍流行的一个实例。虽然,目前尚末发现文献记载,但从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陈姓家族的传承谱系中可寻其脉络。屏南熙岭乡龙潭村的陈姓,于明成化年间(1466-1487)迁龙潭村,其始祖陈善与子陈财,因照顾村人傅江、傅海暮年生活,并安葬之,取得傅姓田山财产,从而立足发家。相传,其始祖曾向本村女神临水夫人庙发誓,后日子孙兴旺当世世代代演剧酬神谢恩。至第五世陈马朝,于嘉靖间始学四平腔唱曲,第六世陈志显、陈志现兄弟以后始演戏酬神。至清初陈姓兴盛,开始自筹戏班。清乾隆间陈姓戏班被邀到周边及外乡演出,而始备办戏衣、锣鼓乐器等行头。于是打出班名“开祥云”,并到临县古田、宁德演出。据乾隆十七年(1752年)沈宗良增修的《屏南县志》记载:“元旦,拜祖先尊长,鸣锣放鞭炮,十一、十二起,县民演剧庆赞。”又据乾隆五年(1740年)首任知县沈钟修纂的《屏南县志》载:“山头奶宫,在城东门外东山上,昔有孝女为父讼冤至此殁焉,或云神戴姓,邑人于六月初一演剧庆赞。”至此,龙潭四平戏班社正式走向社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