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要防走马观花
“虽然闽台交流越来越频繁,但我对台湾文学的了解仍然局限于教科书。”蒋德烽说,余光中、郑愁予、席慕蓉等老一辈台湾诗人广为人知,而岛内新生代的作品却鲜有所闻。
对于这一认知断层,黄金明颇有感触。“台湾文人的创作方向转变很快,他们将诗歌与摄影相结合,展开生态创作,但我们对此却知之甚少。”黄金明说。
对此,台湾跨界诗人颜艾琳认为,当前两地交流形式多种多样,但要避免走马观花似的接触,并在创作、出版、学术研讨等方面展开合作,才能培植出更多优秀的好作家、好作品。
“文化交流和经济不一样,不能立即产生GDP,只有长久的坚持,深层次的东西才会慢慢呈现。”黄金明说,闽南诗歌节的后续效应已显现出来,两地不少学生通过各种渠道阅读闽台诗人的作品,诗书画等传统中华文化在校园里得到了宣扬。
在黄金明的规划里,闽台文化的交流不止步于此。“下一步,我们打算聘请台湾驻校诗人,以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传播创作理念。”黄金明表示,这种互动是双向的,闽南师范大学已与台湾8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年互派老师、学生访问,以此促进两岸年轻世代的沟通交流。
基础教育不能只盯脚下
本届闽南诗歌节期间,林焕彰走进了闽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那天,他穿了8件T恤衫,每件T恤衫上都印着一首诗。在一个半小时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每念完一首诗,他就脱下一件T恤衫,在游戏中完成了“玩文字、玩心情、玩写诗、玩创意”的主题演讲。
“在现场,每一个孩子都睁着晶亮的眼睛,热烈回应。可见,诗歌的潜在魅力是不容忽视的,只要我
们能够挑起小朋友的求知欲,他们学习的天分就不会被埋没。”林焕彰说。
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进中小学,是闽南诗歌节的又一主题。林焕彰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民进入碎片化阅读时代,阅读经典的人少之又少,两岸都面临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的尴尬。
林焕彰认为,当前的基础教育不能不正视这种现象,不让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要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两岸学校可以互动、合作,鼓励学生多阅读、多创作,激发孩子们潜在的表现意愿。”林焕彰如是说。
在这一点上,黄金明的想法与林焕彰不谋而合。去年,闽南师范大学牵头,邀请台湾知名语文教师,为漳州市各中小学教师上课。同时,漳州还借鉴台湾经验,将高校的文科教师请入中小学,让中小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多应试教育之外的传统文化教育。
“基础教育除了重视知识的传授外,更应当培养孩子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我们的基础教育不能只盯着脚下,还要面向远方。”黄金明说。本报记者张辉通讯员 陈小环 郑蔡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