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
您所在的位置:戏曲频道> 戏曲资讯 > 正文
“戏痴”陈平与闽剧《招姐做新妇》
2016-04-05 07:45:27 责任编辑:郑思楠

 福州老戏迷,一提起“招姐做新妇——茫茫眩”这句口头禅,就会联想到陈平塑造的招姐形象。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戏剧家陈贻亮的热情帮助下,陈平演出《招姐做新妇》,红极一时。陈平演戏如痴如醉,连做梦都在念戏经。有一次,他在床上拼命喊“快呀,快呀”,吓得家里人慌了手脚,喊醒一问,原来他做梦在欣赏芭蕾舞旋尖动作,不禁叫出声来。你看,这不是个“戏痴”嘛。

 33年后的1986年,陈平又重演招姐,这次他大胆地将芭蕾舞的足尖、采茶灯的叠步、杂技的脱衣动作,融入闽剧旦科的程式之中,独创了招姐“梳妆”时的舞蹈,成功地表现出招姐上轿前那种又惊又喜又羞又慌的内心世界。

 “戏痴”陈平是省实验闽剧团的大忙人,一会儿排《贩马记》,一会儿要演《招姐做新妇》,上午导演《仇女》,下午辅导青年演员参加“大奖赛”的节目。师兄弟邱少峰担心他累倒,半开玩笑地劝他说:“注意身体,劳逸结合嘛。不养胖些,演旦角哪有看头。”陈平风趣地回答:“瘦花旦,胖大花。纵使丢掉十斤肉,也是心甘情愿。”戏迷们戏说:“陈平是60岁又‘嫁’了一次。”

 陈平九岁开始从艺,入闽班善传奇作学生。仅一个多月,便转入乐大观学艺,拜名家林云生为师,授小生,孩生基本功。该班艺名以“轩”字为序,陈平艺名“陈雪轩”。排练《济公传》中的白里成、《小放牛》中的牧童哥(与表演艺术家李旦,艺名“李艳轩”搭档),登台演出。但他日常喜爱旦角艺术,摹仿掻首弄姿动作,极为贴切。师父乃授旦角基本功,饰《樱桃记》中的樱桃、《渔女三巧计》中的渔女。陈平饰演此剧,化妆用烫发水辫,穿彩袄彩裙,足拖珠鞋,配以撑船动作,非常活泼。三年后,新大观班解散,闽班赛天然以重金聘他与李艳轩入班,班主为二人重新取“陈平”“李旦”两名字,分担花旦与青衣。名为续艺,实是搭班。他初演《太平天国》中的洪宣娇,继演《四进士》中的宋美兰、《闹菊园》中的秋菊,都是以小旦应工,为观众所认可,红极一时。尤其是《闹》剧,他饰秋菊,李旦饰林月英。那段【改良叠牌】(又名【宽三眼】):“望表爷你心勿焦躁,侬略述历代名人。商子牙耆年遇主,知忍耐励志功成。……奴愿学古人苏小,君来日须作鲍仁。临行无别语,半衣作冰人。物轻意重,藉此为凭。”一共26句,陈平用"倾吐式"的感情去处理,让人物吐苦水、吐思念、吐不平。当唱到“临行无别语,半衣作冰人,物轻意重,藉此为凭”时对未来婚姻充满期待。在整段多处运腔中,结合轻声唱法,加上旋律线条的起伏变化,虽是长排唱段,观众听得也不累。当年这一流行唱段,曾选登入福州益闻书局出版的闽剧唱本,于是戏迷们上戏院看戏时,就打开唱本,台上陈平唱一句,台下粉丝跟着哼一句。后来这唱段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制成唱片。

 1940年,陈平独自入闽班四赛乐当演员。与张江水、黄奇惠、薛亦银、李铭轩等一起演戏,艺技大进。演出《一文钱》中的张兰英、《珍珠塔》中的彩屏、《灯花缘》中的林秀英等,都非常成功。当时年少身矮,全用踩跷。后来在《红鬃烈马》中饰王宝钏,用的是青衣行当,场场满座。

 1948年,他18岁,入新国风闽班作主演,在连台本戏《英雄泪》中饰武女罗秋痕、《斩香妃》中饰香妃,开始接触武戏。这些戏原是该班名艺人黄铭卿的看家戏。黄铭卿艺术全面,尤其《斩》剧中香妃的走步,比马夫翻滚还快。陈平看了演出,为其演技所吓倒,怕接演不下,想打退堂鼓。班中一个演员知道后,鼓励他暗中去学。他就深更半夜,独自起来练功,练出走步与一套武功,接演许多主要角色,毫不逊色。他还学会《雷公报》中的泼旦表演。于是,他的旦角艺术就比较全面了。文的、武的、青衣、花旦、小旦、彩旦,无一不会,而且很精。他不自满,闲时留心观摩前辈们演技,甚至其他艺术形式,如京剧、电影、舞蹈等技巧,吸收过来,加以变化运用。因此,他的表演,屡有新招,从不泥古。此时,抗战胜利,新国风班应邀,去台湾演出经年,陈平主演很多剧目,红遍台岛。1948年,闽班旧赛乐派人去台湾,与陈密商,假说母死,函促回榕,加入旧赛乐闽班为主演,直至福州解放。1952年10月,他随福建省闽剧代表队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接触各兄弟省市剧种的精彩表演,开阔了视野,对戏改的信心更足。1953年,戏班改组为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陈平担任艺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为专职导演之一。

 1956年,文化部举办第二届戏曲讲习会。他被派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导演进修班。在讲习会上演出《招姐做新妇》。他把芭蕾舞的旋足尖、采茶舞的叠步、杂技的转身等动作,融入闽剧旦角程式化之中,受到了专家与同行的好评。

 1957年,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赴杭州、上海巡回演出。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曹孟浪先生找到剧团团长陈啸高,问道:“演招姐的陈平来了没有?”“来了。”“请他再演一场《招姐》,让我们上海观众饱饱眼福。”那年,陈平已改做导演三年了,但应上海热情观众的要求,他刮尽胡子,再次粉墨登台。那天晚上,台下坐满了京剧、黄梅戏、秦腔等各剧种名家。陈平刚上场,才喊一声:“走呀!”走脚尖舞,糟了!裙子没系紧脱落了。怎么办?要是青年演员临台一慌,就不能走或是要落幕了。富有演出经验的陈平,急中生智,在“达”“台”的介头中,他临时换个舞蹈画面。后台一声“达!”他暗地把裙子拉上来,在“台”的小锣声中,又塞紧裙腰,接着又走起舞步。一场即将发生的事故避免了,台下许多花旦演员为他担心捏了一把汗。但见舞台上陈平耍帕、戴花、拔鞋、照镜,舞蹈动作那么优美,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沪演出期间,上海福州同乡会戏迷要求陈平演出另一看家戏《闹菊园》,在长江剧场加演早场。演出结束后,一些黄梅戏、越剧、京剧青年演员都上台要求拜师。严凤英、潘璟俐等说:“陈老师,你演得太好了!比我们女演员演得更像。”于是,陈平在上海还当了几天“临时教师”,为兄弟剧种女演员教授闽剧《钗头凤》中“钗头一支凤,展翅欲求凰”一段演唱。

 1958年,陈平赴京参加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戏曲研究院导演学习班。他在一次搞卫生中,发现研究院资料室里贴着一张《招姐做新妇》的剧照,其他学员都认出是陈平演招姐。当时北京文艺界要搞大联欢,戏剧学院还没有节目,班主任黄克保老师要推荐陈平再演一场《招姐》。梅兰芳大师亲自到京剧院借来服装、绣鞋,请几位各剧种学员凑成乐队,由陈平念《招》剧乐谱。黄老师说:“招姐是30多岁的傻大姐,在化妆上要加以夸张。”用玫瑰红的服装、红手帕,大扮大包头。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前,陈平配合乐队在后台走台时,一旁观看的中央乐团管弦乐队看得着魔,自告奋勇为陈平伴奏。台上陈平精彩的手帕、水辫、脚尖、水袖、卧鱼等彩旦形体外化,充满喜剧色彩;台下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张云溪等为之鼓掌喝彩。

 陈平的艺术特点是认真创作,大胆革新。他善于摹仿,多方吸收,尤其喜用复杂的舞蹈和大幅度的舞台调动,来烘托环境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唱念做打于一炉,较好地呈现剧本的主题思想。同时他极肯采纳别人的意见,想方设法,来进行改进。每导一出戏,对其主要人物(特别是女主角),他都设身处境地自己先创造,先设计一套动作,自己弄通,然后临场示范,加以辅导。演员们也喜欢接受他导演的戏,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基本功的锻炼。

 在导演工作中,陈平进行了许多创造,历史戏、现代戏、正剧、悲剧、喜剧,他都能根据剧情需要,运用传统艺术,进行创新,从不千篇一律,每个戏都有独特之处。1959年底,他把闽剧传统戏《白蛇传》中“拜塔”一段戏,整理成《拜塔》折子戏,教授给学生。这一段戏,为五六十年前,儒林班时期的流行节目。初为坐唱形式,后在舞台上亦为一桌二椅的唱工戏。陈平搬掉桌椅,重新设计舞蹈,整理唱腔,使之成为唱做并重的折子戏;用舞蹈表演出塔内外的界限,使演员有所交流,演出获得极大成功。1960年该戏参加福建省青年演员会演,被选拔为参加全国青年演员戏曲会演的压轴戏,后因全国会演停办而未能成行,但在省内演出不下百场。值得一提的是,扮演白蛇的青年演员陈士心屡获演员奖、唱腔奖等,还拍过电视。

 50多年来,他前后导演六七十个剧目(其中一部分与人合作),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其中晋京演出的有《钗头凤》《荔枝换绛桃》,还有《曲判记》《梅玉配》《王审知》《莫愁女》《窦娥冤》《黄堂愤》《狱卒平冤》《春暖囚楼》等。《梅玉配》原系京剧传统剧目,内容繁杂粗俗,以往闽剧曾移植演出,存在同样问题。剧作家林舒谦整理时,去芜存精,写出一个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弃恶从善、成人之美的喜剧。陈平老师尤擅导演喜剧,《梅》剧从1958年演至1963年,演了几百场,汉剧、越剧等也都进行移植;1979年恢复演出,又是连演两百多场。剧团的老中青三代演员排演,至今招待领导、专家、外宾、“三胞”,多用此剧。有位戏剧界前辈看后说:“想不到这个戏排得这么好,陈平老师导演的戏就是好看。”侨胞回榕,都要看这个戏。因为在***,就有人告诉他回到福州要看《梅玉配》。

 陈平老师对后辈及青年演员,从不保留,而且非常耐心。剧团当家花旦郭西珠、严美丽、金谷兰、林芬菁、林瑛等,都曾得其教益。他还到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及市、县各闽剧团参加艺术指导,有求必应;教授无不尽心,各剧团主要女演员,尤多受到指点。2006年,年逾古稀的陈平,还冒着盛夏酷暑,为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重排经典闽剧《荔枝换绛桃》,以庆祝建团45周年。梅花奖得主陈洪翔饰艾敬郎,陈琼饰冷霜婵、小生陈则平饰王延龄,林丽娟饰归大娘,朱善根饰王吉。

 2009年,世界福州十邑闽剧联谊会、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福州闽剧院、福州市艺术学校为刘小琴、陈平、董小狐三人颁发“闽剧艺术终身奖”。


  • [1]
  • [2]
  • [3]
  • [4]
  • [...]
  • [10]
  • 显示全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