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演出期间,上海福州同乡会戏迷要求陈平演出另一看家戏《闹菊园》,在长江剧场加演早场。演出结束后,一些黄梅戏、越剧、京剧青年演员都上台要求拜师。严凤英、潘璟俐等说:“陈老师,你演得太好了!比我们女演员演得更像。”于是,陈平在上海还当了几天“临时教师”,为兄弟剧种女演员教授闽剧《钗头凤》中“钗头一支凤,展翅欲求凰”一段演唱。
1958年,陈平赴京参加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戏曲研究院导演学习班。他在一次搞卫生中,发现研究院资料室里贴着一张《招姐做新妇》的剧照,其他学员都认出是陈平演招姐。当时北京文艺界要搞大联欢,戏剧学院还没有节目,班主任黄克保老师要推荐陈平再演一场《招姐》。梅兰芳大师亲自到京剧院借来服装、绣鞋,请几位各剧种学员凑成乐队,由陈平念《招》剧乐谱。黄老师说:“招姐是30多岁的傻大姐,在化妆上要加以夸张。”用玫瑰红的服装、红手帕,大扮大包头。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前,陈平配合乐队在后台走台时,一旁观看的中央乐团管弦乐队看得着魔,自告奋勇为陈平伴奏。台上陈平精彩的手帕、水辫、脚尖、水袖、卧鱼等彩旦形体外化,充满喜剧色彩;台下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张云溪等为之鼓掌喝彩。
陈平的艺术特点是认真创作,大胆革新。他善于摹仿,多方吸收,尤其喜用复杂的舞蹈和大幅度的舞台调动,来烘托环境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唱念做打于一炉,较好地呈现剧本的主题思想。同时他极肯采纳别人的意见,想方设法,来进行改进。每导一出戏,对其主要人物(特别是女主角),他都设身处境地自己先创造,先设计一套动作,自己弄通,然后临场示范,加以辅导。演员们也喜欢接受他导演的戏,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基本功的锻炼。
在导演工作中,陈平进行了许多创造,历史戏、现代戏、正剧、悲剧、喜剧,他都能根据剧情需要,运用传统艺术,进行创新,从不千篇一律,每个戏都有独特之处。1959年底,他把闽剧传统戏《白蛇传》中“拜塔”一段戏,整理成《拜塔》折子戏,教授给学生。这一段戏,为五六十年前,儒林班时期的流行节目。初为坐唱形式,后在舞台上亦为一桌二椅的唱工戏。陈平搬掉桌椅,重新设计舞蹈,整理唱腔,使之成为唱做并重的折子戏;用舞蹈表演出塔内外的界限,使演员有所交流,演出获得极大成功。1960年该戏参加福建省青年演员会演,被选拔为参加全国青年演员戏曲会演的压轴戏,后因全国会演停办而未能成行,但在省内演出不下百场。值得一提的是,扮演白蛇的青年演员陈士心屡获演员奖、唱腔奖等,还拍过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