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前身为“闽班”。上世纪20年代,闽班“新赛乐”、“三赛乐”和“新国风”先后赴沪演出,名扬沪上,誉满申江。
1919年夏季,旅居上海的福州人庆龄,开设小有天茶馆,来榕聘请“新赛乐”前往上海演出,每月包银4000元,为期一月。
当年“新赛乐” 强大,有闽剧“四大名旦”之一曾元藩、名旦林祯藩、着名小生石祥官、着名武生赵春官等。演出剧目有武戏《铁笼山》、《火烧连营》。全本戏有《紫玉钗》、《孟姜女》、《八美楼》及时装戏《阎瑞生》等,而且行头服装全新绣,乐队一律穿白色夏布长衫,浩浩荡荡,开赴上海,算是闽班第一次出省。
到了上海,休息三天。演职员还到“天蟾舞台”观摩京剧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乐师林家辉、导演郑明泉、剧师徐大荣三人,分别记住场数、化妆、剧中人物等。回榕后改编为闽剧,倾倒了福州观众。
三天后,第一天开幕打炮戏是喜戏《对锦花》。64人上台,六天官、九路财神等,轰动当地京班。接演连台本戏《八美楼》。从头本“看花灯”起,连演数天,青少年旦角整齐挺秀,艳妆浓抹,相映交辉,博得好评。
数天后,演《紫玉钗》,特等包厢满座。开戏时,全场肃然,欣赏着唱词音律,变看戏为听戏。在演奏美妙处,喝彩声、掌声雷动。
十天之后,着名武生赵春官在时装戏《阎瑞生》中饰阎瑞生,在武行戏《铁笼山》中饰姜维。前者是京剧老戏,后者也是京戏移植的,惊动了京班。每场总有200多号京班行家来参观。看后,赞不绝口,称赵春官的威严架子“吾不如也!”
1923年,福州海军将领、上海船政司司长刘冠南,特聘“三赛乐”赴沪公演,并假座“上孟渊”饭店举行演出招待会。由闽剧名家傅亿浓演唱《玉堂春》、《珍珠塔》、《薛仁贵》,还加演京剧《空城计》、《黄金台》等。刘冠南特制书有“闽剧博士”四字门楣彩(锦旗)相赠。于是将“闽班”改为“闽剧”,在民间流传,至1924年,郑振铎先生将《紫玉钗》剧本送商务出版社出版时,闽剧始见于文字。三赛乐在上海还演出《磨房产子》、《宝莲灯》均由傅亿浓饰李三娘和华岳三娘。演出期满,上海三山会馆乡亲欢送戏班返榕。
闽班“新国风”班主薛良藩亦于1936年率班到上海“九星戏院”演出。但因洗本少,加上戏中唱腔扔带“唠叨腔”、“半咸淡”的唱京调甚多,观众不大喜欢。幸有“小生状元”林逸豹、名单黄铭卿、名武赵长顺、詹传顺等联袂演出《苏东坡游赤壁》等戏,勉强支撑。最后由同乡会出资,赠送一领前幕,作为留别纪念,并包一华安轮船送回福州。
1954年秋,福建省闽剧代表队赴上海参加华东区首届戏曲观摩大会。代表队假座新落成的“友谊会堂”,演出《炼印》、《荔枝换绛桃》、《渔船花烛》、《起轿胶》和现代戏《不能走那条路》,盛况空前,场场爆满。上海文艺界权威人士皆来观摩,报刊纷纷撰写评论文章。同乡赠送锦旗花篮极多。有一面锦旗上书“慰我乡思”四字。
会演结束后,《炼》剧获优秀演出奖;林舒谦等获剧本一等奖;晋响亭等获导演奖;李铭玉、郭西珠、林赶山、林务夏获演员一等奖。
1955年春,闽剧演乐员33人赴沪参加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戏曲片《炼印》。拍电影时,影棚里灯光几十万千瓦,演员穿着戏服,热得要命。有一天,戏拍一半,扮演杨传的林赶山老师,突然脱下戏装,连网巾带都解开了,大家还以为是赶山老师发脾气,后来经陈小言老师细查,才知道因为摄影棚内太热了。于是电影张导演让大家打开门窗,休息十五分钟。“喝酒设计”那一场戏,拍了500尺胶片,一个镜头拍这么长的胶片是很少见的。拍完了,导演晋响亭老师说了声“阿弥陀佛!”这是闽剧二次搬上银幕。
1957年夏天,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赴上海巡回演出《钗头凤》、《陈若霖斩皇子》等戏。上海观众为剧团送锦旗,南京路的车子都停了下来。当时着名导演黄荫雾在上海“戏剧讲习所”学习,梅兰芳、盖叫天等京剧大师也都在,他们叫黄导去接旗。黄导出去一看,送旗的不仅是我们福州的三山会馆,还有上海电影、戏剧界,着名电影导演应云卫也来了。
一天,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曹孟浪先生到实验闽剧团找到团长陈啸高,说:“我们想请陈平再演一场《招姐》,让上海观众饱饱眼福。”那年,陈平已改行当导演三年了。为了回报上海热情观众的要求,他刮了胡须,再次粉墨登台。那天晚上,台下坐满了京剧、黄梅戏、秦腔等各剧种名家。但见舞台上陈平耍帕、戴花、拔鞋、照镜、舞蹈动作十分优美,大家报以热烈掌声。
剧团在沪演出期间,上海福州同乡会戏迷要陈平演出名剧《闹菊园》,在长江剧场加演早场。演出结束后,一些黄梅戏、越剧、京剧青年演员要求拜师。严凤英、潘璟俐等说:“陈老师,你演得太好了!比我们女演员演得更像。”于是,陈平在上海还当上了几天“义务临时教师”。为兄弟剧种女演员教授闽剧《钗头凤》中“钗头一只凤,展翅欲求凰”一段演唱。
同年,中央文化部在上海举办“戏剧讲习所”。会上“闽剧梅兰芳”郑奕奏演出《百蝶香柴扇》(三杯酒·妆台前)、黄荫雾演出《断机教子》、黄铭卿演出《王莲莲拜香》等,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闽剧武生宗师陈春轩还跟盖叫天大师交流“练死做活”的教学经验。
1960年8月,原福州闽剧院三团赴上海演出。当地把演出团当作福建前线来的贵宾。上海市委陈丕显书记,在中苏大厦宴请周信芳(京剧)、盖叫天(京剧)、红线女(粤剧)、马师曾(粤剧)、俞振飞(昆曲)、袁雪芬(越剧)及剧团代表郑小芳(闽剧)等。
陈丕显书记亲自点演闽剧《一文钱》,在锦江饭店小剧场(专门招待毛主席的剧场)演出。“闽剧三小”刘小琴、李小白、董小狐均年逾三旬,同登舞台。刘小琴饰张兰英,李小白饰毛遂,董小狐饰吴起。演出深受菊坛名家高度赞誉。
还在瑞金剧场公演《贻顺哥烛蒂》、《闹灯会》及现代戏《陈客嬷》。闽剧名家林赶山饰马贻顺,与林务夏饰马贻顺,各有千秋,桃红李艳。
1965年3月,省闽剧代表队第三次赴沪,参加华东地区戏曲现代戏会演,演出《红色少年》。会后,上海是为挽留代表队为中小学青少年演出一个月,满座一个月。优秀青年演员何艾玲饰张高谦,头牌老生洪深饰老支书,名净王安安饰陈依梦。
新世纪初,2003年秋,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新版《贬官记》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赴中国上海参加第五届国际艺术节,受到上海戏剧界专家与观众高度赞扬。着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称赞闽剧金牌小生陈洪翔(饰崔云龙)“才艺俱佳,上海少有”。京剧名家李蔷华用了“了不起”三字来评价《贬》剧的演出水平。有个上海观众看完演出后,十分兴奋,竟要求演员在他衣服上写“福建戏剧”作为纪念。为闽剧艺术增光,为上海剧坛添彩。